問
男,31歲,如果你有意地避重就輕,去做比你盡力所能做到的更小的事情,那么,我警告你,在你今后的日子里,你將是很不幸的。因為你總是要逃避那些和你能力相聯(lián)系的各種機會和可能性。
人的需求層次理論”:最低層次是對生理上的需求;第二,包含對安全、穩(wěn)定和質(zhì)量的需求;第三,歸屬感;第四,對獲得尊重的需求;第五,人類對自我實現(xiàn)的需求。
大多數(shù)的時候人們之所以會離婚就是因為他們無法處理夫妻間的差異性,如果你們沒有一個好的婚姻至少你要有一個好的離婚。我們所謂的好的離婚是指最起碼這個離婚對孩子有一個正向的影響。
我說對薩提亞的學習是漸進式的學習(increasethelearning),意思是要成為一個好的薩提亞治療師,需要不停地學習。重點是,你可以從薩提亞模式中拿出一小部分來用,而且往往就很管用。比如說,你要拿它來教親子教育,你就不需要用到"轉(zhuǎn)化"這個部分,而如果你要用它來溝通,你也可以用。
對于生活,我不再執(zhí)著于"為什么"--為什么他(她)會這樣,為什么這件事會那樣?而是想:我可以如何看待?更多地想:我可以做些什么,為著我想要的。因為問"為什么",可能會得到一個答案,而"如何"里,藏著我的目標。
到目前為止,我聽到的是,如果一個人變得更一致性(一致地表達自己,不指責對方、不討好對方、不與對方講大道理、不忽視對方),百分之百,關(guān)系會改變。如果你逐漸地將你自己的生命能量帶出來,那么你們的關(guān)系就會改變。但如果你把這些當成技巧,那就不會改變。
對于一個成人的孩子如果父母介入太多那就是一個負向的,如果父母介入太多,即使是一個成年的孩子也無法學會如何承擔責任,這到底是爸爸媽媽要的呢?還是我要的呢?對某些人來說就會很頭疼,當孩子長大的時候,我們希望他們要為他們自己做決定,為自己負責,要他了解什么事對自己是好的。
把你的負面感受當做一個信差,他只是來告訴你,你內(nèi)在有一些不和諧。但是我們往往傾向于把信差殺了。然而我們也不要被信差誤導,因為他只是個信差。要去探索:那個信息代表了什么?要歡迎你的信差,并聆聽他。
權(quán)威"就是那個告訴你"你不夠好"的人。面對權(quán)威時,"恐懼"和"憤怒"通常會被觸發(fā)。
我應該(should)改變","我想(want)改變",這些話對我來說是毫無意義的。我希望聽到的是:"我要(will)改變","我正在改變","我已經(jīng)改變"。你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,從現(xiàn)在就開始。